城口縣明通鎮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筑“徐植林莊園”破土修繕
2025-11-13 22:07:22 來源:重慶文藝網

第1眼TV-華龍網訊(通訊員 郭凡 趙亮 魏元元)一鍬泥土落下,喚醒了沉睡的歷史記憶。近日,城口縣明通鎮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徐植林莊園(又名徐植林大院)修復工程正式破土動工。施工現場,從精準的主體排危到細致的環境清理,工人們分工明確,配合默契,一派如火如荼的忙碌景象。

徐植林莊園一角。徐高祥 攝
徐植林莊園一角。徐高祥 攝

徐植林莊園坐落于城口縣明通鎮龍泉村,始建于1939年。明通鎮鄉紳徐植林專程聘請四川建筑設計院專家,參考江南四合院建筑風格量身設計,同時集結當地知名木石工匠,歷時三年匠心打造而成。

莊園整體坐東朝西,落成時占地2312平方米,建筑面積1610平方米,由六個合院組成“凹”字形布局。以“明三暗四廂四間”的主庭院為中軸,前院、主院、后院三進院落依次遞進;左右兩側分設副軸,各建兩進側院。每進院落均配天井、圍房、跨院,織就出縱橫交錯的軸線網絡——縱向為路、橫向為列,形成“三路兩進兩列”的群體院落組合,檐下96間房屋可容納百人居住。各院落屋頂起伏相連、層次分明,整體形制規整、格局嚴謹。

中軸建筑右側廂房外立面,墻面抹灰剝蝕脫落。 徐高祥 攝
中軸建筑右側廂房外立面,墻面抹灰剝蝕脫落。徐高祥 攝

院內四小天井如眾星拱月,環繞大天井,沿中軸線對稱排布,渾然一體而主次分明,錯落有致而虛實相生。院落秉承明清徽派建筑風骨,頂部灰塑屋脊、青瓦覆頂,墻壁碎石壓泥、白灰抹面,窗欄木格雕花、榫卯交錯,飛檐脊飾靈動、彩繪鮮活。南北側門以條石砌筑,刻有繁復的古樸紋樣,花卉栩栩如生、瑞獸姿態昂揚,一石一木、一雕一琢皆見功力,盡顯川東地區建筑藝術的典雅意境與精巧細節。

撐弓現存的都保存較為完好,其余殘破脫落腐朽。 徐高祥 攝
撐弓現存的都保存較為完好,其余殘破脫落腐朽。徐高祥 攝

新中國成立后,徐植林主動將大院捐作明通區公所辦公用地;19581982年,轉作明通中學校舍(原名城二中),滋養數千學子走出大山,承載了幾代人的青春記憶。修繕啟動當日,不少昔日學子聞訊趕來,共同見證這座融合徽派風格與巴渝韻味的古院,在歷經八十余載風霜后迎來系統性修繕的高光時刻。鬢發雖白,情懷依舊,他們輕撫石門的蒼苔,摩挲熟悉的殘垣,端詳每一塊石板、每一扇花窗、每一根廊柱,指尖劃過歲月鐫刻的痕跡,眼角盛滿古宅新生的期盼。圍站閑談,追憶課堂上的瑯瑯書聲、課間里的追逐嬉鬧,那些深藏腦海的兒時意趣與青澀時光,皆隨眼前一磚一瓦緩緩浮現……

工人正在排危。 鄧亞君 攝3
工人正在排危。鄧亞君 攝

徐植林莊園亦是一處紅色印記之所。據有關資料記載,老地下黨員陳秀松同志曾回憶:解放前夕,他受黨組織派遣,在此與徐植林秘密會面,徹夜長談形勢、政策。19491227日,徐植林親率數百名群眾前往燕子河,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西南服務團一行53人入駐莊園。并將所轄300人團防武裝交由黨組織指揮,為城口解放與民主建政作出重要貢獻。

1982年學校遷址,莊園逐漸荒廢。歷經多年風雨侵蝕,大院出現石質風化、屋面滲水、墻體坍塌、木材蛀蝕、瓦件酥堿、脊飾粉化、彩漆褪色等不同程度損毀,往日風貌日漸黯淡。

花窗部分保存較好,破損的直接腐朽缺失。 徐高祥 攝
花窗部分保存較好,破損的已腐朽缺失。 徐高祥 攝

為守護這一文化遺產,縣、鄉、村三級歷經十二年持續努力。自2013年起,縣文旅委多次提請修繕,組織專家編制保護方案;縣規資局制定《徐植林大院歷史建筑三年整改計劃》,明確修復路徑;2023年,城口縣政府在國土空間規劃中強調推進徐植林大院等節點的保護利用;至2024年,明通鎮成功爭取專項資金,完成設計方案編制、評審、備案等前期步驟,修繕工作終迎實質推進。

據介紹,本次修復將遵循“四保存”原則,最大限度保留原建筑形制、結構、材料、工藝。采用“一麻五灰”傳統地仗手法養護木構件,通過墻體掏補、木雕接補等古法技藝,精準修復破損梁柱、門廊、窗欞、紋飾;同步完善消防、排水等基礎設施。對缺失的建筑構件,亦將選用同質材料手工補制,力求留存建筑原有風貌紋理與歷史信息,實現“修舊如舊”,兼顧安全實用。

徐植林莊園現狀。 鄧亞君 攝
徐植林莊園現狀。 鄧亞君 攝

無論過往,還是而今;無論春華,還是秋實,縱歲月更迭、世事變遷,莊園始終堅守這片靈秀之地。背倚雄渾如黛巴山,俯瞰蜿蜒似玉前河,左右林木蒼翠疊嶂,四時山間生機盎然。與遠處的金字山、安龍山遙相而望,三山環拱、一水縈繞,自然景致與百年古建相映成趣,勾勒出明通鎮獨有的山水人文肌理。晨踏薄霧輕籠“金山”,暮賞霞光漫染古宅,臥聽山野鐘聲悠遠,閑品農家茶香沁脾,儼然一幅渾然天成的田園畫卷……

未來,這里不僅是時光沉淀的文化驛站,更將成為展示民俗風情、傳承建筑技法、承載鄉愁意蘊、彰顯井鹽文化的重要平臺,以深厚文脈為筆,以自然風光為紙,為明通鎮巴渝和美鄉村建設注入持久而磅礴的文化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