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南/文
在中國山水畫蔚為大觀的傳統與銳意求新的當代之間,如何找到一條既扎根文脈又彰顯時代精神的路徑,是每一位嚴肅畫家都必須面對的課題。楊必位先生以其數十年的深耕與實踐,交出了一份獨特的答卷。他的藝術成就,不僅在于其筆下蒼潤渾厚的巴山蜀水,更在于他構建了一個融匯古今、貫通中西且充滿生命哲思的豐富藝術語境。這一語境,以傳統筆墨為根基,以現代美學意識為視角,以深邃的“意韻”為核心,通過對代表作品的深入探索與實踐,最終升華為對宇宙自然與生命存在的東方哲學表達。

形式語言的融合與再造:傳統筆墨的現代轉換
楊必位藝術語境的基石,體現在他對山水畫形式語言的深刻理解與創造性轉化上。他并未簡單沿襲某家某派的皴法點染,而是深入傳統堂奧,進行萃取、融合與再造,使其筆墨語言兼具古典韻致與現代視覺張力。
在《秋山問道圖》中,我們看到楊必位融合宋元精神的卓越實踐。畫面汲取宋代山水“格物致知”的嚴謹,山石結構堅實,脈絡清晰;同時又兼具元代山水“逸筆草草”的寫意情懷。他創造性地運用枯筆飛白與潑墨塊面的對比:飛白處筆力蒼勁,表現出秋山風骨的蕭瑟與硬朗;潑墨處墨色氤氳,營造出山間渾厚華滋的氣象。這種對比已超越了單純技法的展示,而是服務于整體意境營造的形式構成。
在《雨后鐵山矇》中,楊必位巧妙運用積墨與破墨技法,層層敷染,使山石在渾厚中見筋骨,在濕潤中顯蒼茫。墨色的交織、碰撞與滲透,生動地模擬了風雨洗禮下山巖的質感與氣息,這既是宋人法度中對物象物理的尊重,又是元人筆墨中寫意精神的張揚。畫面中精心留出的云霧與河道,不僅構成了“氣韻流動”的虛實空間,更在“黑與白”、“實與虛”的辯證中,隱喻了人生風雨中對于寧靜與光明的守望。

楊必位的創新勇氣更體現在他對畫面構成的探索上。在《巴山歸樵圖》中,傳統的山水意象被賦予了現代的形式感。山體結構呈現出明確的幾何化趨勢,棱角分明,塊面清晰,帶有現代建筑般的構成意味。然而,這種理性的結構并非冰冷的存在,它與水墨潑灑產生的偶然性、隨機性碰撞交融,形成了理性框架與感性揮灑的二元張力。而在《墨韻交響》系列中,這種探索走向極致——書法性線條的韻律與節奏,與蒙德里安式平面構成的冷靜秩序并置,探索東方書寫性與西方抽象圖式之間的對話,使其藝術語境具備了與國際藝術語境交流的潛在維度。

意境表達的深化與拓展:“意韻美學”的構建與實踐
如果說形式語言的創新是楊必位藝術語境的“體”,那么其對意境表達的深化與拓展則是其“魂”。他超越了“可居可游”的田園牧歌式表達,將山水提升為一個承載著生命哲思與宇宙觀照的宏大場域。
在《花開故里墨潤懷》中,楊必位打破了傳統山水畫追求“幽遠”、“荒寒”的定式,展現出撲面而來的生命熱情。他以點染技法潑灑出滿山繁花,繽紛燦爛,墨色葉片則穩住了畫面的節奏,使得絢爛歸于沉靜。溪畔點綴的屋舍,為蓬勃的自然注入了人間煙火的氣息。這幅畫不再是文人孤芳自賞的隱逸圖,而是對大自然旺盛生命力與人間溫情的熱情禮贊。這里的“畫眼”,不僅是構圖上的視覺焦點,更是整個畫面意境生發的原點與精神凝聚的核心。
《秋山問道圖》則體現了楊必位對生命哲思的深沉思考。金黃秋林與留白瀑布交織,在視覺的豐饒與虛空之間,傳遞出“春華秋實”之后的生命沉淀與哲思內省。飛流直下的瀑布與留白處理的虛空交織,仿佛在言說“逝者如斯”的時間哲學。這里的“問道”,問的或許不再是傳統的禪機玄理,而是關乎生命榮枯、價值實現的現代人之思。

在《太陽邁過了山巔》中,楊必位展現了他構建宏大山水氣象的能力。他融合了北方太行山的剛勁雄強與南方三峽的氤氳秀潤,形成了獨特的二元張力。山石以斧劈皴般的筆法勾勒,堅硬挺拔;而云氣則以柔和的潑墨與留白處理,繚繞其間。這種剛與柔、動與靜的對比,仿佛演奏出一曲自然的交響樂。這不再是某一地域的簡單寫生,而是畫家胸中丘壑的袒露,是一種對東方宇宙觀中陰陽相生、剛柔并濟理念的圖像化詮釋。

文化語境的定位與超越: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橋梁
楊必位的藝術語境,需要放置于更宏大的文化坐標系中來審視。他是一位自覺的文化傳承者與革新者,其藝術實踐有效地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架起了橋梁。
楊必位以其深厚的學養和理論自覺,積極推動著文人畫的當代轉化。他不僅作畫,更著書立說,在《畫眼春秋集》中系統梳理并提出“意韻美學”框架。他的作品,保留了文人畫對“寫意”、“書卷氣”和筆墨獨立審美價值的追求,但又摒棄了舊文人畫中可能存在的程式化與疏離感。他讓筆墨重新擁抱鮮活、飽滿的自然生命,讓文人的內心觀照與現代人的生存體驗相接軌,從而使古老的文人畫傳統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楊必位展現出可貴的文化自信與開放姿態。他扎根于巴蜀地域的文化土壤,從雄奇秀幽的本地山川中汲取靈感,其藝術具有鮮明的本土特色。然而,他并未故步自封,而是敏銳地捕捉現代藝術的形式法則與視覺經驗,并將其融匯于創作中。無論是《峽江煙云》中的幾何化構成,還是《墨韻交響》系列中對抽象語匯的嘗試,都表明他正致力于探索一種既能與本土文化血脈相連,又能與國際藝術語境進行有效對話的繪畫語言。


結語
通過對楊必位代表作品的系統巡禮與藝術語境的深入探析,我們得以清晰地見證一位當代畫家深植傳統、面向現代的卓絕探索。他的藝術世界,是一個將形式與意蘊、傳承與創新、人與自然、東方與西方熔鑄一體的、豐饒而深邃的精神家園。
楊必位的藝術實踐與其著作《畫眼春秋集》中所構建的“意韻美學”思想交相輝映,共同印證了“畫境即文心,文心即畫境”的至高追求。他始終秉持“以樸素的心靈去踐履藝術的逸然清新”,這份初心,使得他的作品無論筆墨如何雄渾蒼勁,構圖如何現代磅礴,其內核始終充盈著鮮活的生命感與動人的靈性。
楊必位的藝術之路,不僅為個人創作找到了獨特的坐標,更為中國山水畫在二十一世紀的演進,開辟了一條充滿生機與啟示的路徑。我們期待,也深信,楊必位的藝術與思想,將繼續在更廣闊的文化視野中,引發深遠的共鳴與回響。
(乙巳年初冬于渝西酣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