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下午,“社科普及?九等你來——九龍坡區線下社科普及系列活動”第三期走進中梁山街道華玉小學。本次活動以“巴渝文化:一套陶器的秘密”為主題,特邀重慶巴人博物館副館長陳銳主講,聚焦巴人炊煮陶器,解碼千年生活智慧。此次社科普及活動既是大石塔社區推動“文化惠民進校園”的具體實踐,也是九龍坡區社科聯深化社科普及、傳承本土文明的生動探索。

文物切入:一只“釜”串聯千年生活史
“同學們,看這幅畫里的士兵打碎炊具、鑿沉船只,能猜到對應的成語嗎?”活動開篇,陳銳以一幅“破釜沉舟”主題插畫引發互動,隨后播放成語科普故事視頻,生動還原秦朝末年巨鹿之戰的歷史場景——項羽率部渡過漳河后,“破釜、沉舟、焚帳”,以斷絕后路的決心擊潰秦軍,這場“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讓“釜”這一巴人常用炊具首次走進學生視野。

“視頻里被打碎的‘釜’,正是古代巴人每天做飯的‘鍋’!”陳館長趁熱打鐵,結合考古實物圖片講解:巴人使用的釜以“圜底”為核心特征,底部圓形外凸的設計,能讓火焰更全面地包裹器身,不僅受熱更快更均勻,還能減少熱量散失、節省柴火。“在兩千多年前的山地環境里,巴人用這樣的‘智慧鍋’,既適配篝火、土灶的烹飪場景,又能應對柴火有限的生活條件,這就是古人‘因地制宜’的生活哲學。而九龍坡作為巴渝文化孕育發展的重要區域,至今仍留存著諸多與巴人生活相關的文化印記,讓本土歷史有跡可循。”
炊具解碼:從巴人“鍋碗瓢盆”看文明差異與智慧
在“巴人的炊具世界”環節,陳銳系統梳理了巴人炊具的“家族成員”,用直觀對比讓學生讀懂器物背后的文化邏輯。
釜甑的“蒸煮智慧”。展示冬筍壩遺址出土的釜甑圖片時,陳銳特別提及其中殘存的竹編制品——這件曾獲央視關注的文物,印證了巴人“下煮上蒸”的烹飪方式:釜盛水加熱產生蒸汽,甑內置食物,竹編則起到分隔、透氣的作用,“相當于古代的‘蒸鍋’,既節省燃料,又能最大程度保留食物營養”。
陶豆的“用餐巧思”。作為巴人常用的盛食器,陶豆形似帶高柄的小碟子,高足設計能防燙、防桌面污染,而冬筍壩巴人墓葬中“一墓多達數十件”的發現,暗示巴人早已形成“分餐而食”的習慣,“就像我們現在用小碟子裝小菜,既衛生又講究”。
地域器物的差異之美。通過對比中原地區的“鼎”“鬲”,陳銳進一步解讀:中原地勢平坦,三足鼎、空心足鬲適配平地生火,且能應對寒冷氣候;巴人生活在多山地帶,圜底釜可穩定置于石塊或凹坑中。陳銳說:“一方水土造一方器物,這些炊具都是古人適應生活環境的‘智慧結晶’。”

陳銳特意在講解過程中拋出趣味問題,點燃學生們的參與熱情。孩子們紛紛舉起小手,爭相分享自己的想法,課堂里不時響起熱烈的掌聲。陳銳耐心傾聽每一位學生的回答,在輕松的問答互動間,讓原本抽象的考古知識變得親切可感,也讓孩子們對巴人智慧的理解更進一層。
生活關聯:古器新用照見古今生活共鳴
活動尾聲,陳銳將千年陶器智慧與現代生活緊密關聯:“同學們家里用的電飯煲,有的叫‘球釜’電飯煲,它的球形內膽設計,其實和古代巴人‘圜底釜’的原理相通,都是為了讓熱量更均勻,煮出的食物更可口。”這番講解讓學生恍然大悟,紛紛表示“原來每天用的電器,和幾千年前的陶器是‘親戚’”。

校館聯動傳文化,星火接力育新人
華玉小學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活動是學校推動“文化進校園”的重要嘗試,也希望未來能夠持續參與到九龍坡的社科普及活動中來。華玉小學明確,將以本次活動為契機,后續組織各班級開展專題學習,讓巴渝文化火種在校園廣泛傳遞;同時會整理活動內容,通過班會分享、文物故事手抄報、“巴人陶器小講堂”等形式,在各班級開展專題學習,讓更多學生感受巴渝文化的魅力。

第三期活動不僅延續了“文物-文化-生活”的敘事邏輯,更通過“校館聯動”的形式,讓巴渝文化扎根青少年心中。陳銳表示:“陶器是生活的載體,也是文化的鏡子。希望通過這些貼近生活的文物,讓孩子們讀懂祖先的智慧,學會從歷史中汲取生活的靈感。”
據悉,該系列活動后續將繼續圍繞革命文化、統戰文化等主題,深入社區、校園開展科普,以生動實踐貫徹《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發展促進條例》,通過多樣化的社科普及形式,讓優秀傳統文化真正走進群眾、滋養生活。
(九龍坡區社科聯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