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吉美
張涌,是重慶民盟畫院執行院長、重慶市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曾經執掌教鞭的手因熱愛山川大江而拿起畫筆。從辦校園板報開始,四十多年潛心筆下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終究畫出體現自己風格和心境的那一方田園勝景。
他曾說:“一位畫家要根植于生養自己的土地。”出于對巴渝大地的深厚愛意,他會背上畫板去寫生,說走就走,走向田園山川,走向歷史深處,讓筆下每一幅畫都生動有靈氣,有深度和厚度。

即將在永川千秋畫館展出的《永錫祥光》潑彩系列,是張涌取材自大足石刻等巴渝摩崖造像的小幅作品。
當水墨與石刻藝術相遇,當偶然性與永恒性交融,便有了這一組以潑彩之法繪就的摩崖系列,承載著畫家筆下的一番藝術探索。張涌借助水與墨的交融、筆與紙的觸碰,在可控與不可控之間,創造出無窮的意象可能。
《永錫祥光》蘊含著畫家深沉的祈愿與悟境。細觀這一系列作品,每一尊造像都呈現出不同的氣象。有的在淋漓的大片墨色中巍然端坐,莊嚴頓生;有的在纖細靈動的線條勾勒間含笑佇立,親切宛然;更有甚者,造像的形質幾與云霞、山石融為一體,體現了山川與藝境相融相生的圓融境界。這種多樣性,正是潑彩技法的精髓所在——它拒絕重復,每一筆、每一潑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緣和合。張涌在此過程中,放下了強烈的“我執”,以謙卑之心與材料對話,與機緣共舞,最終讓石刻藝術的意象之美從水墨自身的精神中“生長”出來。
這組《永錫祥光》,因而是一次成功的轉化。它將石刻藝術的博大精深,轉化為可視可感的水墨意象;它將藝術創作的技巧錘煉,升華為心靈修養的自然流露。作品不僅展示了畫家精湛的藝術造詣,更構建了一處讓現代人可以凝神靜觀、暫離塵囂的精神棲息地。
觀者不必執著于辨識每一處細節,而是試著用心去感受——感受那墨色深處蘊藏的寧靜。愿《永錫祥光》不止于墻上的展覽,更能成為照進每個人內心的一盞心燈,在喧囂的現世中,永賜一份祥和的啟迪與溫暖的力量。
作者簡介:張吉美,永川老年書畫研究會副會長,重慶市作協會員,市新詩協會會員。公開出版《擱置》《徜徉的流光》《永川河,幸福河》等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