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扎實推進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jié)相關文藝評論工作,有效發(fā)揮文藝評論在引導創(chuàng)作、推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與重慶市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聯(lián)合組織開展系列文藝評論活動。
煙火人間,溫暖人間——評話劇《煙火人間》
文/雷鑫
2025年10月22日,重慶市涪陵大劇院上演了話劇《煙火人間》。這部話劇的創(chuàng)作單位是青島市話劇院,講述了20世紀改革開放期間青島的一個里院中鄰里之間發(fā)生的事情。看話劇時,我感受到了從青島吹來的“海鮮味兒”,話劇讓我看到青島的生活,也讓我想起自己的生活,產(chǎn)生許多思考。
話劇中的許多元素能讓我這個外地人了解不一樣的青島。最特別的設計是劇中那個被撿來的孩子,他被取名為“小噶啦”。“噶啦”是青島方言中對蛤蜊的俗稱。話劇中有些人物全程使用青島方言,雖陌生,但結合情景仍能理解并且感受到了青島方言的趣味;劇中舉辦婚宴時,大家喝的啤酒是用塑料袋裝的,這對我來說很新奇。后來才知道,塑料袋裝的啤酒一般是生啤,和瓶裝的熟啤相比口感更好、更新鮮。這部話劇將青島人民的生活進行有趣地凝練,并將其“帶出去”,讓不同地區(qū)的人了解青島的文化。
《煙火人間》所講述的青島人的生活與我的生活環(huán)境很不一樣,但還是能夠引起我的共鳴,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人物塑造的豐富性。劇中人物各式各樣,家教好的家庭里總有幾個“別人家的孩子”,一對見了面就容易掐起來的兄弟倆,一個上學不著調的孩子和操心的媽媽,一個獨居的老人……這些人物多彩又鮮活,讓我想到小時候的“同款”鄰居。最有趣的是由四位女演員飾演的青島大姨——“四朵金花”,她們是院子里的消息通,總是在一起議論事情,有時還會相互比較,但有時又很熱心腸。當劇中燒鍋爐的秦師傅生病住院時,大姨們積極出力,送飯、陪護,一點都不含糊。這些人物在生活中比較常見,但經(jīng)過話劇舞臺的處理,頓覺些許可愛。當我們再看到周圍同款的大姨們,自然會多一分善意和理解。
其次,生活場景的相似性。我是千禧年之后在祖國的西部出生長大,然而我的家鄉(xiāng)生活與劇中七八年代的青島卻有著相似的軌跡。舞臺上院子里的孩子們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拿著家里的尿壺有序地走向廁所。很多觀眾看到這兒都忍俊不禁,我也一樣,這樣鮮活的細節(jié)一下子就把我拉到了小時候:那時候條件有限,我們都是和院子里的人家共用廁所。劇中還有個情節(jié)讓我很有共鳴,當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被父母批評時,其他大人會上前攔著、勸著。我想起小時候被媽媽教育時,也會有鄰居上前勸說。
再次,情感層面的共通性。比起前兩個因素,情感深處的共鳴是最能打動人心的。《煙火人間》的宣傳冊上寫著“開開門是鄰居、關上門是一家,全院鄰里間共享著彼此的快樂與煩惱”,這句話生動體現(xiàn)了鄰居間相互照應、彼此關心的情感鏈接。楊老十與胡文進在操心孩子的婚房時,劉奶奶主動提議將家里閑置的房子給孩子們當婚房;秦師傅剛撿到孩子正發(fā)愁怎么養(yǎng)時,楊老十和許麗芬主動提出先幫他帶幾個月,他可以慢慢學習……一家的煩惱能夠得到多家的幫助。這種情感體驗我也有過。
小時候,媽媽出遠門務工,怕爸爸忙不過來,就將我托付給對門的阿姨。那幾天,我在阿姨家吃住,兩個人一起生活。雖然也會想念媽媽,但阿姨的悉心照料讓我溫暖了許多。過年的時候,院子里好多人由于在外務工沒能回家,剩余的我們就變成“一家人”。誰家做了好吃的,就會邀請其他人去吃,去吃的人也會帶點“年貨”回禮。這與話劇中所展現(xiàn)的溫暖的情感鏈接十分相似,引起我最深層次的情感共鳴。
除了上述感受之外,話劇還啟發(fā)了我的思考。
第一點是對當代人際關系的思考。經(jīng)濟在發(fā)展、生活速度在加快,但我們對周圍的感知卻在降低。一部手機,既帶來了生活的便利,吃飯、購物足不出戶,也滿足了人們大部分的娛樂需求,但人與人面對面的接觸變少了。我觀察到身邊有很多同學上課、吃飯甚至走路都是全程看手機。我們開始對周圍的人事變得陌生,也越來越難以獨處。當我們對周圍的人事漠不關心時,人與人之間的溫暖與感動就會隨之消失。因此,話劇中人和人之間彼此關照的情感,就顯得十分可貴。
第二點是劇中人物的生活狀態(tài)對我的啟示。話劇中的楊老十是廠里的勞模,但當他意識到自己在操作機器方面還有進步空間時,毫不猶豫選擇繼續(xù)學習;醫(yī)生吳冬梅會抓住去北京學習的機會提升自己的能力……我想到了之前與老師的談話,我和老師說明自己的迷茫狀態(tài)時,老師分享了她年輕時的經(jīng)歷。她說:“那個時候的年輕人選擇沒有現(xiàn)在這么多,只有眼前能看到的事情。我們要做的就是把手頭上的工作做好,工作也沒有‘好壞’之分。但現(xiàn)在生活條件好了、選擇也多了,年輕人反而更迷茫了。”話劇中的里院叫作“向陽院”,人物積極向上的生活狀態(tài)啟示我也可以先從能接觸到的事情做起——認真學習、提升專業(yè)能力,在實際中不斷認識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擅長的與喜歡的事情。
最后,我想談談這部話劇何以從一個小院子的生活展現(xiàn)時代大背景。
一方面是人物妝造、道具。話劇講述了改革開放期間人們的生活變化。人物的服飾從開始的軍裝、工裝服到牛仔褲、西裝,使用的電器從一個院子只有一臺電視機到有線電話再到洗衣機……這些典型的物件生動展現(xiàn)了我國現(xiàn)代化的進程,以及人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另一方面是情節(jié)內容以及文字信息。故事中的劉奶奶從始至終都惦記著到臺灣的兒子,這是舞臺上呈現(xiàn)的歷史印記。有趣的是,雖然那個時期人們的思想與命題和現(xiàn)在的不一樣,但人與人之間的溫情是一樣的。也正因如此,我才能在自己沒有經(jīng)歷的年代中找到奇妙的共鳴。
《煙火人間》這部話劇沒有很強烈的戲劇沖突,講述的是平淡的生活,但這就是我們日常的投射。它通過鄰里之間的小事將一個時代生動地展現(xiàn)給觀眾,讓我們不禁感嘆時間的河流滾滾向前,但同時又能收獲溫暖與感悟。而這些收獲能夠推動我們在時代浪潮中繼續(xù)奮楫篤行。